找到相关内容308篇,用时2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

    基本观点,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基本价值判断。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即以谛为核心。   《中阿含经·分别圣谛经》说:“云何苦圣谛,谓生、病苦、死、...经典中有所谓二、三、五、八、十、五十五、甚至一百十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分为八,这八就是此经中所说的生、病苦、死、怨憎会(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遇)、爱别离(与所爱的人或...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1564420.html
  • 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

    即主、病苦、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生老病死作为人的生理规律不可变更,却也由此揭示了人生的全部过程就是连续产生无尽痛苦的过程;人的情感喜好和欲望也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人...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具体而言,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既肉体;“受”指、乐、喜、怒等四感官生起的情;“想”指理性活动;“行”指...

    碧莲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81364962.html
  •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二)

    灭之道。可见,若按佛教的理论,正观出人生的一面是证取实相的第一步。  可升为三,也可升为八,先言八,其为:一、生,二、,三、病苦,四、死,五、爱别离,六、怨侩会,七、求不得...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绿生,生绿死。可以将十二因缘略作区分:无明与行,又称惑与业,是生命流转的根因,自有深意,暂且不谈。识、名色及六处(眼、耳...

    吴淑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5065671.html
  • 禅茶文化与现代生活

    体会不到清净的妙处。因为对于缺乏修为的人来说,过清净的日子不是享福,而是“忍”,忍不住必定要生出很多烦恼来,佛教讲“、集、灭、道”四谛以为首。人生有多少呢?佛以为,有生、病苦、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

    释宏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2871512.html
  • 何庆年:从白居易的诗看禅的意境

       固我疏慵休罢早,遣君安乐岁时多;世间人何限,不放君闲奈我何?    这三个绝句写得十公隽永,采用拟人的手法一问一答的形式,点化出心和身的二者关系,明确地指出“心是身王”、“身是...精神境界是如何得来的呢?不妨读一下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自觉》:    四十未为,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回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何庆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072878435.html
  • 随笔禅话——示现人间

    何来“病痛”与“烦恼”呢?佛陀示现人间,须遵循人生的规律,他同样具有“生”、“”、“病”、“死”诸现象,备尝一切!因感到人生“有”,所以走上“修行”、“求解脱”的道路。可以说,这是一种“示现人间”...大师说,要忍受老年之须有舍心,要泰然处之。比要痛苦些的是病苦,即使是小小的牙痛或头痛,有时都会使人受不了。有病的时候,不要著急、烦愁,要极力忍受。我们可以想:幸亏没有染上更严重的疾病,而稍感宽慰...

    秦孟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4679509.html
  • 重新认识佛教的智慧

    存在的实况,妄要改变的话,便会作出很多非理性的错误的行为,妄想去主宰一切,最后唯有偿付错误行为旳代价——承受人生的各种痛苦。可见不在外,而是内在的,是主体自己构作出来的。佛陀将人生这些归纳为八种,称之为八:   1、生:生存环境改变的痛苦   2、:身体机能衰退,力不从心的痛苦   3、病苦:身体患有病痛之   4、死:面对死亡的痛苦,因死亡将一切可能变成不可能   5、...

    黎耀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55280036.html
  • 云南省一法官看破红尘,悠然出家

    好比拿一颗无价珠宝,换得一串冰糖葫芦而已!   人类由于无明,感得的苦痛很多,大致归为以下八类:   生;病苦;死;   怨憎会;爱别离;   求不得;五蕴炽盛。   以上...乃云南人也。 2,现于浙江某寺出家(暂不能公开详址),剃师上印下法和尚系河南民权白云寺方丈,102岁,出家70年,文革期间也未还俗,叹为稀有!   3,出家不需供养全部财产,甚至...

    佚名

    |出家|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5590587091.html
  • 佛陀与佛法

    ,开始宣说人生是:“所谓谛者:生、病苦、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求不得。取要言之,五盛阴,是名为谛。(《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诸贤才开始对眼前消瘦的行者,...波斯(现今伊朗)、西土耳其等当时的佛教国家,由丝绸之路向东穿过茫茫漠海,经河西走廊,进入长安(现在的西安)。佛法的东来,从起初皇家混同佛(道)的信仰,到魏晋的格义、南北朝的分疏、科判,至隋唐而蔚成各宗...

    释振冠

    |基础|佛法|佛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1/17295093842.html
  • 三种杂染——流转义

    百十一。今依对法说八,即生,病苦,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略摄一切五取蕴。住胎出胎,俱受逼迫,众根本,名生。时分朽坏,名。大种衰变,名病苦。寿命衰没,名死。不爱现前,名...此宗更开惑业三道为十二有支,详示有情生死流转之因果。所谓十二有支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死也。亦名十二缘起,亦名缘生。言缘起者,如大论云,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948077.html